close

  □ 本報評論員 肖暢
  2014年放假安排公佈了,春節、國慶兩個七天長假“保住”了,但春節長假不包括除夕。
  這個放假安排,對應當時征求民意時的第三套方案:春節、國慶節借調休放假七天,其他節假日逢周三時放假一天,逢周二、周四時調休成3天小長假,逢周六、周日時周一補休。當時,這第三套方案據說呼聲最高,果不其然,這套方案最終被採用。
  回想2007年的放假調整中,正是媒體輿論、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各路呼聲的夾擊下,除夕好不容易才納入法定假日行列。時隔6年,除夕再次退出法定假日行列。我看了一下,網上反對之聲四起,很多人對此表示不可理解。
  從功利的角度看,除夕是否算作假日,並不重要。到了除夕這一天,人人歸心似箭,什麼力量也攔不住吧。就算不在法定假日安排的範圍,除夕也一直是個“黑假日”,沒有名目,卻是實在的放假日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虛設一個名目,浪費了寶貴一天的名額?但我想,很多人不會這麼看,否則,網上不會反對聲四起,遙想當年,也不會有這麼強大的民意力量要爭取除夕的假日身份。
  假日制定者也很苦惱,總共11天,分來分去,總有人不滿意。你昨天要節日的文化內涵,那麼除夕納入假日行列;今天要調休方便,那就主要考慮怎麼不挪雙休。怎麼可能所有要求都滿足呢?看了看一些專家談假日安排,有公式,有加減乘除,複雜得很。在這套公式中,考慮到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因素等等,當然,民意也是其變量之一。一定的情況、一定的條件下,民意只能被滿足當時主推的項目,比如這次調整時,普遍輿論關註的焦點是調休麻煩。坦白地講,滿足民意現在變成了數學題,並製造了“眾口難調”的虛假邏輯。
  這是一套計劃式的供需模式:從生產、銷售,從需求到供給,每一個環節都要預先把數據計算精確,做到環環相扣、無縫對接,確保整個經濟鏈條按照計劃穩定的運行。在這套計劃中,人的需求就被設定好了,譬如我一年需要11個法定節假日,這是專家通過計算設定的結果,我說了不算。看上去很荒謬,但這的確是當前國家治理中的一種常見邏輯:儘管社會生產、社會生活已經複雜無比,但至少在放假安排這類事項上,似乎還可以從國民生產、消費拉動、人口流動等方面,綜合計算出一個最優結果來。這種計算的唯一前提,就是放假日保持為不變量,否則打亂了整個公式。
  有人說法定假日總共11天,這已在各國水平中靠前了。但他們大概忘了,很多國家,法定假日主要考慮的是怎麼“過節”,放假安排也主要是政府雇員等公務群體受用,國民休假福利本身,則是公眾依托法律保障而有自由支配權利的事情。在很多國家,法定假日與帶薪休假制度是並行不悖的。既然我們仍然是統一把法定節假日當休假福利,那麼,放假的民意訴求,的確是“眾口難調”了。  (原標題:假日算術中的民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q26hqus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